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部委通知
当前位置:首页 > 绿建政策 > 部委通知

2020-2050年我国城市能源利用对策建议

时间:2014-03-27 16:40:37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网络媒体   阅读:1388  
内容摘要:1、引言能源是城市发展的首要物质基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指出,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城市作为社会生产力高度集聚的一种空间组合形态(包括人口、建筑、交通和工商业等)。城市能源系统一般包括能源生产供应、加工转化ㄖ斩四茉聪费等...

 1、引言

 能源是城市发展的首要物盎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指出,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城市作为社会生产力高度集聚的一种空间组合形态(包括人口、建筑、交通和工商业等)。城市能源系统一般包括能源生产供应、加工转化和终端能源消费等环节。城市能源消耗,按照部门分,主要是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用服务业居民生活和少量市郊区域的都市农业。按照能源的最前端形式分,主要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水力发电、核电和极少量的新能源。

 2、我国城市能源利用概况

 城市是能源消费的高地,根据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队2011年的统计,我国城市能源消耗约占我国能源总消耗的3/4,能耗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城市的平均水平。当前,我国城市能源消费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能源对外依存度全面过高;一次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能源消费过度高碳化;能源环境污染形势严峻;能源使用效率较低;能耗水平和增速均高于世界城市平均水平等。

 从1985到2000年,中国城市人口增长了83%,城市一次能源消费提高了一倍。国家统计局指出,2012年末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57%。根据国家发改委的预测,2013任夜城镇化率将达到53.37%。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6%,根据目前我国城镇化的总体进程,该目标在2020年将很可能被超越。伴随城镇化的发展,将拉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用能总量将进一步增长。与此同时,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宏观经济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7-8%之间,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共同成为拉动经济稳健增长的主动力,需要依靠能源作为最基础的物质动力支撑,这对面向2050未来城市能源支撑系统构成了严峻挑战。

 因此,重视城市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和提高能源利用质量是我国城市中长期必须妥善处理好的战略问题。为了实现未来城市可持续、保障新型城镇化质量命脉的目标,需要从政策的顶层设计上保障我国城市能源利用向转型;级的态势去实践。

 3、近期我国城市能源利用政策解读

 国家有关部委自2006年来,对我国未来科技的发展进行了中长期技术发展规划。如科技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科院《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和中国工程院《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为构建安全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城市能源供应体系分别进行了到2020年的能源技术创新指引和到2050年的技术应用预见。与此同时,国家相关部委近期对城市能源消费管理方面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政策要求(表1),将页岩气和煤层气等新型能源确定为未来城市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城市空间的角度,对建筑节能和城市节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4、国内外未来城市能源消费趋势展望

 从城市能源全生命周期和能源消费代谢视角出发,世界城市能源发展趋势的主流趋势包括:现有能源结构逐步得到优化,新能源比例和清洁能源比例逐步提升;低成本、规模化的新能源利用将是城市能源利用的发展战略重点;基于智慧能源管理和节能减排理念为目标的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将稳步提升;低碳的生活方式在政府的倡导下逐步被公众认知、接受和参与进去。

 我国未来城市能源利用的总体目标将是城市能源消费逐步实现可持续、低碳、清洁和绿色。即,城市能源供应自给化程度逐步提高、总体扭转高碳资源的消费格局、能源结构由污染负荷较高向低负荷方面总体转型、能源的使用将更基于生态环保的理念诉求,为构建宜居城市环境实现城市能源消费环境品质的提升。

  5、我国未来城市能源利用政策建议

 为了在未来城市的发展中逐步实现该目标,需要综合考虑以上论述的若干重大能源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产业孵化和规模化应用的转化周期。因此,为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需要在政策管理层面进行思考,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5.1推进城市能源全流程链的技术优选研究

 根据所在城市新能源资源优势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需要,着力促进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的协调发展与产业孵化,推动生物质能多元化发展,建立一定特色的新能源示范区。在具备大规模沼气利用条件的城市,建设城市沼气管网供应生活燃气;在太阳能及地热能资源优良的城市,建设新能源采暖示范工程;利用电力系统低谷时段的新能源富余发电量开展电暖示范;综合采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建设新能源城市或示范区。推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充分应用建筑节能技术、热泵回收余热、热电冷三联供、路面太阳能收集等技术,实现对新能源的综合利用。

 5.2加强城市能源立法和提升城市经济能源消费综合管理水平

 强化城市能源立法完善相关行政规章。当前国家正在进一步加强应h气候变化及发展新能源的法律法规建设,以进一步推动新能源的发展和低碳城市的建设。为此,各城市也应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条例的建设进程,通过法律手段保证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并使相关政策措施制度化与规范化。

 强化城市能源环节的标准化建设与施行。在标准、补贴和税收等相关手段中,标准是解决城市能源消费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其与其它相关经济手段的结合将对推动节能城市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各城市应充分借鉴能效l准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建立和完善节能城市指标及标准建设进程,以标准引领市场行为,以进一步规范和加快节能与新能源创新利用的城市建设步伐。

 深化城市能源总量和单位GDP能源强度控制。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提出了至2015年单位GDP能源强度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降低16%的约束性指标,并且会进一步将目标分解到各个地区及城市,为此,各城市须进一步完善单位GDP能源强度目标统计、监测与考核制度的方式方法及相关体系,以调整产业结堋⑻岣吣苄У仁侄危确保约束性指标的实现。

 宏观调控城市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与改善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各种清洁能源(天然气等)比重从供应端缓解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压力,也是节能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鉴于我国能源资源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现实,须通过产业组合方式加大海外清洁能源资源的开拓力度,加大天然气、铀、石油等优质能源的进口,并通过相应的国际期货交易平台等手段逐步掌握定价权,稳定资源价格。俪鞘幸灿加快能源价格体系改革,通过各种激励手段加大各种清洁能源的利用,以市场机制来引领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

 理顺城市能源管理体制并建立协调机制。经济发展、能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是一个高度关联的整体,然而在我国城市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的同时,能源的科学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发展却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造成部分城市能源紧缺、环境污染加剧等系列“城市病”。管理体制不顺、协调机制缺乏是导致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在⒕济增长、轻发展质量的背景下,一批高耗能、重污染的产业纷纷上马,造成能源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另一方面各地的能源管理仍以保障能源供给为重点,而忽略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安全问题,城市集中供热率不高以及高效洁净城市交通工具发展缓慢等现象都是典型说明。为尽快改⒄庵植焕局面,建立部门间的协调发展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广泛协商与合作是必然要求,使各部门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形成高效统一的经济、能源和环境管理系统。

 提高城市经济增长中的低碳水平并协同提升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减少高耗能产品和产量。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加大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特别是发展高端金融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加快新材料、新能源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调岵业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在保持经济快速可持续增长的同时,有效缓解我国城市能源利用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速度,这对加快建设节能和新能源创新利用的城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此,各主要城市应基于自身的特点,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岫朔务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延长产业链,努力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

 5.3提升城市能源规划能力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并

 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城市新能源利用目标。为实现我国2020年非化石能源达到一次能源消费量的15%的目标,“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提出了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由2010年的8.3%,提高至2015年的11.4%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并已经被确定为约束性指标。为此,各主要城市应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大力发展核能、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各种新能源及新能源,特别是要加强各种新能源在城市建筑和交通领域的推广应用,发展低排放和零排放交通2具,建设低排放和零排放建筑,更有效应对未来我国城市能源利用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保证国家新能源及新能源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编制并执行城市新能源发展专项规划。编制科学的城市新能源战略,执行城市新能源发展专项规划,才能够提高2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将新能源列入到法定城市规划中,要注重新能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注意能源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生物质能,使能源供应更多地脱离传统化石燃料。城市应广泛宣传节约能源和鼓励使用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使市民了解节能和2用新能源和新能源的意义,加大新型清洁能源在城市的推广和应用,尽可能的使用可重复利用和可再生的材料。

 统筹能源与城市人居环境指导城市能源消费。由于能源与环境之间的高度关联性,在管理方面要求对能源发展和环境保护进行统筹考虑和综合管理,充分强调能源经济效率和环境制约因素在能源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能效标准和排放绩效标准,为城市经济、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性、系统性决策支持。一是对城市的高肽堋⒏呶廴静业,依据清洁生产标准,制定出合理、切实可行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系数、单位产品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以此作为衡量标准推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发展不断优化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二是要充分强调工业园区在节能降耗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以园区为载体,依据城敕⒄棺芴逡求,执行能效和污染物排放绩效管理,从源头上加强能源与污染排放的控制管理,从而有效推动城市能效的显著提高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

 构建基于社区网格的城市物业能源消费管理单元。社区是构成城市的细胞,发展社区低碳物业,试行开展社区家庭碳普查。建设智能化物业系统,对每户家庭每月用电、用水、用气、正常出行及非正常出行等能耗和消费行为进行记录、分析和测算,解析家庭日常生活的“碳足迹”,深入推行“碳中和”念,引导居民树立低碳生活态度。

 5.4推进以绿色建筑为主体的建筑技术产业化进程

 健全绿色建筑发展的制度体系。健全、完善绿色建筑推广法律法规体系,形成中央和地方各层级的绿色建筑法律法规体系。编制适合不同地区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制定适合不同气候区的绿色建筑应用技术指南、设备产品适用性评价指南、绿色建材推荐h录。建立绿色土地转让制度;增加绿色建筑设计专项审查内容;建立绿色施工许可制度;实行民用建筑绿色信息公示制度;建立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各环节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建筑的精装修制度。设立绿色建筑领域的重大研究专项;加大绿色建筑领域核心平台建设;加速建立以企业为主,h、学、研结合的创新体制。

 完善绿色建筑发展的配套政策。全面推行绿色建筑的经济激励政策,如专项补贴、快速立项、免征所得税、营业税、容积率返还、购房贷款利率优惠等。加强绿色建筑上下游行业能力建设。设立国家绿色建筑创新奖和乡土绿色建筑创新奖;建立绿色建筑从业人员定期培训机制;加强高等学校绿色建筑相关学科建设。积极扶植绿色建筑环保产业。建设绿色建筑材料、产品、设备等产业化基地;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

 5.5创新城市能源市场供应机制并加大经济政策激励

  强市场机制建设,通过各种经济激励措施促进低碳产业和技术的推广应用是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为此,各城市应研究和探讨加强市场机制建设的方式方法,并采取税收、补贴等优惠措施,促进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还应注重绿色信贷、绿色交易平台等融资手段,使节能减排 业和技术得到滚动式发展,才能将节能服务公司等机制发挥到极致。通过税收、信贷优惠等政策的制定,鼓励企业进行各种能源利用研发活动;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出台各种严格的技术质量标准、市场准入限制以及各种信息披露制度等,实施优胜劣汰,促进企业自觉开展节能 耗和污染治理。

 5.6深化推进分布式能源和促进市民参与能源创新实践

 分布式能源已经成功应用在美国、法国、日本和丹麦等发达国家,在我国部分地区也有应用。为了提供能源,特别是新能源的利用比例,以天然气为主要能源样式,深化推进分布式能源在我国大中型城市的规模化应用,对于城市能源效率的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与此-时,市民作为城市的活动主体,必须促进市民全面参与到城市能源创新利用中,在协同使用能源经济杠杆作用的同时,推动市民转变能源利用方式,主动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逐渐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

 6、结语

 我国城市未来能源消费在总量上依然保持上升的态势,这将可能加重我国能源供应端的压力、加剧城市和区域的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碳排放总量等。为了缓解或改善该局面,我国城市能源利用必须坚持低碳的能源消费策略,推进城市能源领域优选技术创新、加强能源立法和执法、强化能源经济的市场效应、提升能源规划,特别是在低碳理念指导下落实到地块层面的城市能源控制性详细规划型平绿色建筑产业化在城市的集聚、改善和优化城市能源供应的结构、推进分布式能源在我国城市的应用,并提高市民主动参与城市能源创新的力度和范围。


标签:液化天然气  国民经济  统计局  服务业  运输业  

绿建政策

本栏最新更新

本栏推荐

阅读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汽车博物馆东路1号诺德中心2期6号楼1201   邮编:100070 网站合作QQ:1658253059  电话: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绿建之窗网站已运行: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7284号  京ICP备14061276号-3 51LA统计